滇翠古茶受邀参加《中国非遗茶产业联盟暨茶文化高峰论坛》

2019-10-20
来源:

《中国非遗茶产业联盟暨茶文化高峰论坛》

在昆明隆重开幕

微信图片_20191020173932.jpg

2019年10月20日,来自全国北京、上海、成都等茶业顶级产业专家和传承人茶商汇聚昆明,政府、专家、企业、销售、平台、五位为一体,共同构架国内领先的产业联盟。

会中,将有来自国内茶产地的代表及行业导师出席。会上,将举行中国非遗传承茶产业联盟授牌仪式、中国非遗茶艺传承人、中国非遗茶艺师、中国非遗《故宫龙茶》国礼评选《一带一路中国茶推介项目》《茶商新品介绍发布》等系列活动。会后,北京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将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几百家自媒体、几千个全国协会联盟、上万家平台,报道会议内容,扩大影响力,扶持全国更多的中小企业和茶农走向全国,提高销售提升知名度,形成“互相成交,互相投资,互相交易,互相帮助”的共同体。

中国非遗茶经历史

中国非遗“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禅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之一。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中国非遗茶文化茶艺

微信图片_20191020173927.jpg

中国非遗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中国非遗茶文化核心

中国非遗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代茶人对中国茶艺作了初创和开端,“艺”与“茶”发生联姻;宋代茶人则进一步完备及系统地阐述,饮茶风气日盛,“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明代创制紫砂壶与普及清饮法,加之清代雍正时期乌龙茶的产生,催生了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世界流行最广的“功夫茶”。                                   

中国非遗茶文化定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中国非遗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非遗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中国非遗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非遗品茶内涵

中国非遗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中国非遗茶学体系

中国非遗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中国非遗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中国非遗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中国非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中国非遗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中国非遗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中国非遗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中国非遗茶茗特性

【历史性】

中国非遗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社会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中国非遗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中国非遗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国非遗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中国非遗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中国非遗茶艺技艺传承】

以茶表礼仪,以茶示敬意

以茶修身息,以茶养心气

巍巍中华史,壮哉五千年,中国非遗茶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中国茶道文化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人体科学,涵盖艺术、哲学、养生,是内容广泛的大文化圈,其宗旨不离修身养德,传统文化教育更是以树德育人为目的。此次茶道师资培训高标准、严要求,课程精心打造,面向茶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及工作者招生,广泛培养中国茶道文化师资人才,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国高校及中小学教育中,在全国高校及中小学形成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体系;让中国茶文化艺术工作者从茶艺提升到茶道,起到修身养性之作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道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大唐、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和重要传承载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是中国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形象代言。当下,国家文化繁荣发展,茶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中国茶道后继人才的培养,是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加强茶道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茶道文化教职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是推动茶道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国家版权机构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作全国文化艺术人才培训、考评、规范、管理部门,有责任把优秀的茶艺人才选拔出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非遗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具有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一名优秀的茶艺师对茶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之上,也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茶艺师”作为商业部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标准》。茶艺师被列为各大城市紧缺工种,高级以上的茶艺师人才也被列为紧缺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茶道文化师资人才,全面提升我国茶道文化从业者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国家版权机构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茶艺技艺传承项目和“非遗传统技艺茶艺(道)师师资研修”培训项目,完成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者,将获颁国家版权认证的《中国非遗茶艺传承人资格证书》和《茶艺(道)师资格证书》和茶艺(道)师合作单位授权书。

|非遗鑒賞|传承咨詢|传承訪談|传承大家|藝術收藏|

【特邀嘉宾】

李默然:中国非遗茶产业联盟理事会主席、中国非遗传承人评价中心主任

华浩亮:中国非遗传承技艺测评中心主任、中国书画名家理事会副理事长

李优娜:北京国优文化艺术中心法人、中国非遗《故宫龙茶》国礼品牌主任

孙景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魅力华夏》大型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魏晓坤:山水画家

阅读577
分享